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寻仁迹】赤水河航运业的民间信仰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5-04-25 作者: 管理员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全长523 千米,从源头到入长江口落差达到1550米,它穿行在悬崖峡谷之间,滩险水急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生活在赤水河两岸的先民们,对这条狂放不羁的河流有一种畏惧之心,以汛期河水呈现赤红色和水流急湍、惊涛的赫赫之声将其称作“赤虺河”。

随着赤水河流域航运业的逐渐发展,行船放排成为人们维生的手段,赤水河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险滩,像一把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斯剑,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这条神秘的河流产生出无限的敬畏,为了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民间传说中的行业祖师爷、佛教的菩萨、道教的神仙被人们请来,作为保护自己利益与行业的神灵。经过漫长时间的反复筛选、淘汰、组合,在赤水河流域的航运业中构建起新的民间信仰体系,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仪式制度。这一信仰体系带有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的印迹,它即不问各路菩萨、神仙的出身来历,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深刻地反映着赤水河流域地区世俗社会多元性和功利性,成为生活在底层的船(排)工、纤夫们的世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就没有被看成是一种“宗教”,也没有什么教义,甚至没有修建专门的祭祀场所,由于它依靠船(排)工、纤夫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来维系与发展,因此,它比佛、道教信仰更具民间特色。

王爷庙

清乾隆初年,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口岸——仁岸的主要运道以后,赤水河航运以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随着镇江王爷信仰的兴起很快发展起来。除每年的王爷会、观音会、盂兰会、天灯会按时在王爷庙、紫云宫举行外,那些经常发生船(排)毁人亡的险滩旁供奉着他们认为保佑航运安全的神祗,或那些能够保护人们平安神灵的宫观庙宇里的菩萨、神仙,也同样享受着船(排)工、纤夫的香火祭拜,成为从事航运业的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这些民间的神灵信仰一直延续到新中国以后,并随着大量庙宇宫观成为粮仓、学校、机关、工厂,更因为科学的进步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反对封建迷信的宣传,赤水河航运业的民间信仰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为过去的历史。

随着赤水河的开通,大量为川盐入黔服务的行业在沿岸兴起,由于需要大量运送黔铅、川盐的木船,大量修造木船的工匠从川南、川东地区来到赤水河畔,为盐商们修造适应赤水河分段航行的中元棒、大中型牯牛船、茅村船,这些修船工匠被称作“水木工”。

鳅船模型

在古代中国,民间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因此,各行业都很重视行业祖师崇拜,祖师爷是所在行业很有名望的人。生产力极度低下情况下,相传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的发明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后世称鲁班为“百工圣祖”,修船工匠用的钻、刨子、铲子、曲尺和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同时,在传说中木船也是鲁班发明的,因此,后世尊称鲁班为“百工圣祖”。来到赤水河流域的修船工匠门与其他木匠一样信奉鲁班,成为木作帮的成员。

虽然在赤水河流域罕见“鲁班庙”,但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日鲁班诞辰日和腊月二十日鲁班忌辰日,赤水河流域的木作帮成员都要办“鲁班会”,举行祭祀活动。赤水城所有木作帮的所有成员都要到东门外的积香山下王爷庙举行祭祀鲁班的“鲁班会”。“鲁班会”一般都选有本帮公正、贤明的一至二人为会首,通过办会,团结本帮会员,解决同行间的纠纷。在举办“鲁班会”那天,会首带领全体前来献会的成员,在鲁班像前陈献供品,燃香点烛,虔诚跪拜,祈求祖师保佑四季平安,同时,也请川戏班子演戏酬神。

从清乾隆赤水河整治以后,为满足运铅运盐的需要,来到赤水河从事水上运输的秦商们,通过做“青山生意”的木商,购置好造船需要的船板、船枋等材料,请来修造木船的水木工匠为其修造适合赤水河分段航行需要的牯牛船。在修造牯牛船前,秦商们通过与水木工匠的掌墨师商议好工价钱后,选定黄道吉日,一般采取在午夜子时,把一根做“龙头枋”(船头横木)的木料架在木马上,开始举行祭拜鲁班祖师爷的仪式,掌墨师与船老板作揖磕头,点燃香烛,焚烧纸钱,肃穆片刻,恭请求祖师爷鲁班求赏个饭吃,以保佑造船顺利,然后才在“龙头枋”上弹出第一根墨线,待天明后正式开工造船。

开工前,由掌墨师带领所有工匠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摆上香案,由掌墨师杀叫鸡(赤水河流域成雄鸡为“叫鸡”)作为“开墨鸡”,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祭祀鲁班祖师爷。如在仪式中遇到鸡鸣狗叫或者其他声响,就会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就要停下来,另择吉日再行开工仪式。该俗在民国时期逐渐破除,只保留下择吉日开工,祭祀鲁班祖师爷。

新船造成下水俗称“下墩”,下墩对船主来说非常重要,这天是新船的生日,决定船运生意、安全和是否易主等,因此,船主要花大价钱去“讨期”,即请资深的择吉高人选择“期会”(即吉日良辰)。到下墩那天,掌墨师要杀“收墨鸡”,在船头摆设香案,焚香秉烛,烧钱化纸,口念:“东敬茅山李老君赐雄鸡一只,弟子手提这只鸡,鲁班菩萨赐你来把船头祭。”斧头把叫鸡杀了,扯下叫鸡身上的尾部羽毛,粘上鲜红是鸡血,分别贴到“龙头枋”“太平舱”“五马担”三处,也此祭谢鲁班祖师爷保证修船成功。仪式结束后,掌墨师叫前来帮忙的人门取掉搁船的木枋和石头,站在船头上,一手端着墨斗,一手拿着纸钱,口中大声念到:“宝船下墩,浪静滩平。货源不断,人船安宁。”随后,大家动手,喊着号子,推着新船在沙滚筒上慢慢地里向河里滑去。当船体全部入水后,人们点燃火炮,掌墨师要恭维船主:“平安下墩,恭喜主人日进斗金!”,随即搭上跳板,主人走上船,递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前来参加下墩的人们陆续走上船,下墩仪式结束。

牯牛船修好下墩后,不能直接就放去装盐航行,船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跳板搭好,在船头放上食物,引诱岸上的耗子、蛇或其他活物上船。那时,人们认为耗子、蛇鸡自然界的活物天生具有灵性,能够预见吉凶祸福,蛇、耗子和其他活物能够上新船,那么这只船就是安全的。船主要藏在远处,一直要等到有耗子、蛇和活物上船后,才将跳板拆去。此后,新船就可以放去装载盐或货物航行。

赤水河

虽然赤水河流域的鲁班信仰远不及镇江王爷、观音等神灵普遍,但它带有鲜明的行业性和群体性,鲁班作为木作工匠们的祖师神,被赤水河流域修造船工匠们赋予修造木船行业保护神的职能,他们信奉鲁班是希望鲁班能够保护本行业及自身的利益,因此,作为木作业的祖师爷鲁班与民间信仰中任何其他神灵的职能一样,承载在着修造船的工匠们对社会的要求和对生活境遇的美好愿望,让他们在精神上寻找到依托感。

“七月半”信仰是过去赤水河航运业的一种重要信仰。“七月半”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以及民间所称的“鬼节”等三节合一而成,是人们亡灵想象的一种寄托。长期以来,赤水河流域的人们笃信人的灵魂是永不寂灭的,死亡只是认的灵魂从阳间进入到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阴间去了,成为被阎王管辖下的鬼魂。当时的人们还认为阴间与阳间一样,每年也要过年,只不过阴阳有别,鬼过年不是阴历正月初一日到十五日,而是阴历七月初一日到十五日。相传每年阎王在阴历七月初一日将阴曹地府通往阳间“鬼门”打开,将给所有鬼魂放假,允许他们返回人阳间,与人间的亲人们聚会,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也来到人世间,四处飘荡,因此,民间就有了“七月半,鬼乱串”之说。

每年“七月半”,赤水河流域的人家各家各户都要举行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举办家宴来礼敬亡灵“慎终追远”,采取叫饭、敬酒等形式让祖先饮宴,希望得到的先人的保佑与庇护,然后阖家团坐,共同进餐;天黑之后,将早先写好的“袱子”(用专门印有“恭缝  袱之期”“冥财”“故   正魂收用”等字样的袱皮将纸钱包好,填写上逝去的亲人姓名和送去的“袱子”数量、“化袱”日期)、纸钱、香烛,来到赤水河边,找一块干净平坦地方,将带来的的纸钱撕开,一张张铺在地上,在将“袱子”整齐地堆砌在上面,点燃香烛,撕散的纸钱作为引火物,将其点燃放到堆砌好的“袱子”中间,把“袱子”点燃,口中念道自己亲人们的姓名,让他(她)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钱”领回阴间去用。在焚烧“袱子”时,不能用棍棍儿去拨,不然烧给亲人们的“钱”会被搅乱,不好清理。直到七月十五日关鬼门之前,赤水河边每天晚上都有人在烧“袱子”,将自己亲人的鬼魂送回为阴间。对于那些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人们则通过在寺庙设坛、做追荐法事和“赏孤”、放河灯等形式,进行引导、祭慰,防止其作乱保证现世的安宁。

由于赤水河每年都要出现盐船、民船打烂,都有人溺水而亡,人们认为这些溺水人死后,其灵魂不能立即到阴间阎王爷那里报道,传说那些淹死在水里的人,要受到阎王爷额外的惩罚,必须在淹死的地方坐“水牢”,需要找到“替身”后,他才能到阴间阎王殿,在接受阎王的审判后,才能转世投胎。也就是他必须在淹死的地方,将经过这里落水或在这里凫水洗澡的人拉到水底淹死后,才完成自已坐水牢的惩罚,这个被他拉下水淹死的人就代替他在这里继续坐水牢,等待下一个人来替死,就这样周而复始,始终保持在这一淹死人的河底永远都有一个鬼在那里等着下一个替死鬼。为安抚这些不能立即到阎王那里报道的鬼魂,依靠行船为生的盐(民)船的船主、船工、纤夫、筏工们,每年“七月半”如船在途中,都要买来纸钱(因为是烧给那些淹死在这里的孤魂野鬼,也就不买包整完好的“袱子”,就用一般的纸钱),在赤水河上的那些经常淹死人的险滩旁的平坦石滩上,将买来的纸钱撕开,一张张铺在石滩上,再将买来的纸钱堆砌在上面,点上香烛钱纸,放上一串火炮,希望那些在这里淹死的鬼魂来领钱,今后不要再在这里祸害世人,以保佑自己的船只每次都平平安安地通过这里。

由于一年一度的“盂兰会”在民间信仰中的全民性与特殊性,因此,成为赤水河流域从事航运业的人们的重要信仰,盐(民)船帮每年“七月半”,都要在镇江王爷庙举办盛大的“盂兰会”。当时,每所镇江王爷庙都有自己的庙产,由选出来的司事管理,司事分为值年司事和司事,值年司事负责自己所值年的镇江王爷庙的所有事务,每年举“镇江王爷会”“盂兰会”等等庙会,事先由值年司事召集全体司事开会商讨办会的相关事宜,在会期当日负责召集所有司事议决庙内和帮内事务。办会的经费先由庙产开支,不足时再向船主或帮中成员募集。民国以后,镇江王爷庙的庙产虽然被地方政府没收一部分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用于办学校和做其他公益事业,剩下的仍由先后改由盐船帮公所、盐船商业同业公会选出的司事管理。

每年举办“盂兰会”也是盐(民)船帮的一项重要活动。会前除召开司事会筹备外,要明确专人负责购买道士做法事需要的“安师鸡”(雄鸡)、上表布和打纸钱需要的黄纸(草纸)32捆。请装银匠上庙里来打纸钱、浇蜡烛,制作“盂兰会”所需的“四圣”旗幡(亦称:阴旗)八首,道士做法事需要的长幡三首,鬼王旗一首,并要扎龙泉灯和“天河灯”。民国34年(1945年),赤水赤猿段盐船商业同业公会在举办“盂兰会”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因此,要求装银匠制作供奉抗战牌位和亡灵牌一块,圣伞和亡灵伞各一把,准备在道士做完追荐超度亡灵和赏孤等法事时,增加一场追悼抗日阵亡将士与死难同胞的法事。在“盂兰会”日当天,从城里请来道士设坛,做法式诵经,理事长张绍清与全体司事敖锡州、汪青云、王国荣、先治泉、伍万森、周华廷、王长钦、王良甫、赵海清、何炳全、李清和、王利江等12人和同业公会的所有成员参加。前来的道士一案安排,做了一堂追悼抗日阵亡将士与死难同胞的法事。所有法事完毕,放铁炮,参加“盂兰会”聚餐。晚上,13名司事与参会的全体会员在道士的引领下,来到赤水河边放河灯,以此祭奠死去的船工为行船活动祈福。同时,在鸭岭滩、葫市滩、猿猴滩、黄泥滩等,也安排做一堂“孤戒”法式,以安抚淹死在这些地方的孤魂野鬼。

赤水河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流,滩险众多,河水湍急,时常有过往船舶失吉(就是翻船)和排筏触礁打散的事情发生,河水吞没人命与所运川盐与粮食货物,显得那样残酷无情,虽然人们在沿河场镇修建有王爷庙,希藉通过镇江王爷的威名来监督从河里经过前往东海的蛟与多藏在水底的鬼怪,但不可能在那些所有远离场镇的每个险滩都建一所王爷庙。当时,面对无法躲避的残酷现实,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普遍信奉并充满敬畏、能寄托人们愿望的神灵。

为让过往船只、排筏平安通过这些险滩,保护船、筏上的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船主、船(排)工、纤夫从众多的神灵中寻求自己的保护神,因而请出西来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当时,

观音信仰已经遍及赤水河流域各地,观世音菩萨已经由男身变成女身,成为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女神。由于观世音菩萨在传说中是一位为人排难解忧、救人于难,保一方平安的神,是一位全知全能的神,肩负着将人类从苦难和危险中解救出来,尤其让人们免受河流险滩的威胁,同时,在传说中观音菩萨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她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前来搭救超度你,所以观世音由于观音菩萨是一个最忙最勤的菩萨不欢喜休息的菩萨,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赞誉为“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救苦救难的菩萨。因此,在赤水河流域众多的民间神灵信仰中,观音菩萨是一个最有人缘的神灵,从事航运业的人们也将她视为自已的保护神。

传说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到处行走,没有固定的道场,因此,观音庙(阁)遍布赤水河流域两岸,经常出现翻船与死亡事故的险滩旁,当地的一些善男善女为超度那些溺水而亡的亡灵,在这些险滩岸边修建起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观音庙、观音阁,规模较大的庙(阁)请来游方挂单的僧人、道士主持日常的祭祀仪式与每年三次的“观音会”。同时,人们也利用岸边的岩腔(洞),设置起祭祀观音菩萨的坛位,在观音会时聚集于此,祭祀观音菩萨。船主、船(排)工、纤夫因时常在航行中,往往错过“观音会”会期,为表达对观音菩萨的虔诚,他们利用途中岸边的观音庙(阁),每次上行经过在没有修建镇江王爷庙的鸭岭滩、黄泥滩等滩时,每只盐船都要前往祭祀观音菩萨,以撮一小碗米给庙上作为香火钱。以后,这种撮一小碗米作为祭祀观音菩萨的形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凡是从这里经过的盐船,每一个航次(上下水)都要一小碗米给庙上的主持,作为他们祭祀观音菩萨的香火钱,希望他经常给观音菩萨烧香换水,为过往的盐船祈祷,以保佑盐船行驶的安全。

赤水河流域地区因地理位置,处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历史上长期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民情风俗、方言俚语与川南无二,特别是成为川盐入黔的主要运道后,随着盐运的兴起,巴蜀文化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弘扬,因此,盛行于川南富荣盐场的“天灯会”成为从事航运业人们的一种习俗。天灯会,亦曰天灯节,一般在每年春节举行,民间认为点天灯可以驱除不祥,保佑清静平安,因而承载着贺岁、祈福、祷告、平安等寓意吉祥、和谐的象征意义。

赤水河流域的盐(民)船帮除信奉镇江王爷、观音,举办“盂兰会”外,也希望得到上天更多的眷爱,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如意,生意能够做得风生水起,因此,要举办“天灯会”来祭祀祈福,以表示对天神的虔诚与敬重,同时,以祈望通过立灯杆来镇压水中的各种妖精妖怪,保证自己行船安全。

每年正月初九日,他们在镇江王爷庙(紫云宫)门前立起一根高大笔直的灯杆。灯杆是一整根长约3丈的杉圆木,在接近顶部的地方钉有一根横木条用来挂灯笼。所谓“天灯”是一木制方形木盒,内置清油碗,放进灯草作灯芯,四周用半透明的皮纸裱糊,以防风将灯火吹灭。到晚上点灯时,将顶部的灯笼放下来,给灯晚里倒入清油,点亮,然后慢慢将“天灯”拉上去。等灯晚里的油燃尽,自行熄灭。第二天晚上又重新放下加油点燃,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晚上,到第二天倒灯杆,将灯笼、灯油碗和灯杆进庙里放好,待来年立灯杆时再用,也宣告“天灯会”结束

由于镇江王爷庙的田产收入比较雄厚,每年的田租收入足以维持“天灯会”的支出。从正月初九日到正月十五日,每天晚上,城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来到镇江王爷庙前,看盐(民)帮的人将“天灯”点燃,升到灯杆顶。此外在“天灯会”期间,司事们还要请道士来做道场,烧钱化纸,乞求天官保佑盐(民)船帮的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行船安全,免遭船毁人亡的灾祸。同时,也通过“天灯会”的形式,将盐(民)船帮的人们召集在一起,共议帮中事务,解决成员的矛盾纠纷,畅谈来年的打算等,从而彰显出赤水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们互帮互助,和谐共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道教上元节,相传这天是天官赐福的日子,因此人们在这天晚上,除观灯、看耍龙灯、打瓢儿花(即今天人们称作的“打铁花”。因要用一泥制酷似人们吃饭时用来舀汤瓢儿来接融化的铁水,因而赤水河流域的人们将其称作“打瓢儿花”)、送龙外,也在这天晚上“孔明灯”,希望能够得到天赐福。因此,赤水河流域的盐(民)船帮除要办“天灯会”,还先期在腊月间请装银匠来扎龙灯,制作“孔明灯”,熬制“牛油烛”。“孔明灯”主要原料是竹篾、皮纸,用竹篾扎成一个上大下小近似于球形的灯架,四周和顶端用皮纸糊好,底部用竹扎成可插“牛油烛”的烛台,同时,还要将各种祈愿的吉祥语、祝福语写在“孔明灯”灯上面。到正月十五日晚上,将这些各种吉祥、祝福的放“孔明灯”带到空旷的庙门前,将“牛油烛”插在烛台上点燃,让灯笼内的气体变热,形成推动“孔明灯”缓缓地向上升起的热力。“孔明灯”也在夜空中随风在天上飘荡,把放灯人的祈求平安、希望、幸福的愿望带到更遥远的天际,直达天庭。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